晨报讯(记者 高巍)可能致癌的工业用染色剂“苏丹红一号”在肯德基食品中接二连三地出现,并且“毫无预兆”地通过其他同类食品溜进市民腹中。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广大市民关注的焦点。
放眼国内,几乎所有的食品安全事件,有关部门都是在问题出现之后才采取措施的。有关人士认为,“苏丹红事件”表明,对于刚刚解决了食品数量问题的中国而言,食品安全标准和管理还滞后于世界水平。
信息缺失阻碍食品安全预警
据了解,对“苏丹红”的检查,早在3月上旬就已经由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布置给相关部门。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于波告诉记者,检查的阶段性结果将会在今后几天内逐步统计,在此之前没有确切的消息能够提供给媒体。
但实际上“苏丹红”却在这段时间不断在食品中出现,信息不对称已经严重影响着市民的食品安全。
尽管“在今年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系统”已经成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年初确定的工作内容之一,但据介绍,由于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所做的任何预警都必须建立在各个相关执法部门及时报送信息的基础上,因此相关信息的缺失造成预警机制难以建立。
多部门联动监管仍有困难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称,预警机制面临的困境只是整个食品安全监管链条所存在多头管理现象的一个外在表现。尽管去年10月国务院对监管格局进行调整,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各司其职,我省也以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方式明确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着多部门联动监管的困难。
“在美国,食品安全只有三个部门负责,在加拿大和部分欧洲国家只有一个部门,而我们却由十几个部门组成。”这位官员表示,因为只是过渡性的组织,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例如对食盐的管理就没有被包括在内,同时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粮、肉、菜、奶等重点品种和发生问题较多的种养植、加工、流通等环节,各相关部门都在进行长期的专项整治,但协同检查和抽查密度还很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