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食品小作坊:是死 还是活

   2005-04-28 中国食品网中食网6350


按照我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可以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生产的食品其实是很多的,尤其是豆制食品、酱油、醋、面粉等涉及到老百姓每天饮食的产品更是如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老百姓对食品安全要求的迅速提高,依然完全按照传统的模式生产已经不能确保食品安全了。如何解决目前小作坊大量存在的问题,不同产品是否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标准呢?这些问题恐怕只有业内人士才能说清楚。日前,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两位食品专家。

豆制食品行业:小作坊必须“砍”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振山是一位在我国豆制食品生产行业工作了30多年的专家,他目睹和经历了我国豆制食品行业的发展过程,在他看来,豆腐小作坊必须“砍”。
张振山认为,豆腐小作坊的最大弊端是生产设备落后,卫生条件差。他说,豆制食品生产是低利润的行业,所以只有实现规模生产才能出效益。但是,小作坊因为资金、设备、生产条件等的限制,不可能依靠规模来获得利润,他们只能依靠使用极其便宜的原料、特别落后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方式,以及掺杂使假等手段获取利润。以生产方式为例,一般来讲,正规企业仅对原料的处理这一项就有多道工序,干选要经过筛选、比重去石、除尘三道工序,之后还要经过水洗等工序。这样,每吨原料要产生包括玉米粒、草棍、羊粪等在内的多种杂质80公斤,杂质率达到8%。但是,对于小作坊来讲,他们根本没有对原料进行干选的工序,清洗设备也只有一个大桶,他们也不愿意给自己添“麻烦”,这些杂质往往作为“原料”被磨进了豆腐,产品质量可想而知。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规模算是小作坊呢?张振山认为,界定豆制食品生产企业是否属于“小作坊”,要以其是否具备最基本的生产设备和卫生条件为准,一个最简单的衡量标准就是生产面积是否达到150平方米,这些场地用于安放各种必需的设备,堆放原料、废料和产品;而这些设备要能满足的生产量是每小时投料50公斤,这是一个最小的生产规模。
目前,有关部门对各地的调查结果是“小作坊产品”在一些地区的市场占有量还比较可观。于是,有些人开始担忧,如果“砍”掉了小作坊,会不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呢?对此,张振山认为,根本不必有这样的担忧。正是因为“小作坊产品”占据了市场一定的份额,影响了很多希望向这个行业投资的企业界人士的积极性。一旦小作坊被“砍”掉,让出一部分市场空间,立刻会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型豆制食品生产企业投入其中。

酱油行业:企业只要符合国家要求就行

在我国,酱油生产行业门槛比较低,近些年来,一些人看好酱油行业的良好市场前景,纷纷挤进这个行业。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建起来的只是些土法制作的小作坊,生产设备和产品包装都极其简陋。那么,调味品行业内部的人士如何看待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呢?
中国调味品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她对“小作坊”这个提法表示不理解,她认为再小的生产企业,只要生产出的产品符合国家的有关要求,就没有理由“砍”掉它们。那些不符合国家要求的产品是假冒伪劣产品,那些生产单位根本不能算是生产企业,只能是黑窝点。其次,当记者提出酱油行业是否有一个基本生产条件的标准时,她表示很难有这种标准,只能以产品作为标准来衡量。
记者在采访时还听到一些业内人士称,在酱油行业,小作坊还将会在未来一定的时间内存在,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它们终将会被淘汰。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