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让每一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1斤牛奶。”温家宝总理在今年视察重庆一个奶牛养殖基地时,道出了这样一句愿望。然而,我国实施近6年的“学生饮用奶计划”却举步维艰,进展异常缓慢。
“目前243万份的学生奶日供应量,与全国2.4亿中小学生相比仅仅是1%。”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怀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现状。
王晓莹/图
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部际协调小组组长、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前不久公布了一组数字:“截至2005年底,已在60多个大中城市的1万多所中小学推广实施了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每天供应学生饮用奶达到了243万份。2005年学生奶的日供应量比2004年的193万份增加了50万份,增长了26%。”
面对这组报喜数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却披露称:“实际上,从2000年11月开始实施的‘学生饮用奶计划’,截至2003年3月时,日供应量就已经近200万份了,平均每月增加12.5万份。”言下之意,“2005年学生奶日供应量比2004年增加50万份”这一增幅,只相当于2003年3月之前增幅的1/3。与推广初期相比,这一计划目前的发展速度只能用“异常缓慢”来形容。
那么,是什么原因迟滞了“学生饮用奶计划”的进展?
墨守成规“计划”强压市场
“整个学生奶体系充满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气息。”王怀宝说。
参看《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暂行管理办法》,便可了解王怀宝所说的“计划”二字。规定中包括:“学生饮用奶计划”实行企业定点生产制度;生产学生奶的企业必须是日处理鲜奶能力在100吨以上的;其生产的学生奶只能有180毫升、200毫升、250毫升3种规格;只能供应学校,不得在市场上销售;价格由省级物价部门核定……《办法》甚至对定点企业在收奶、配送等各个环节上都划定了具体限制。
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依然用行政计划手段掌控中小学生饮用奶,多少显得有些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则背道而驰。
有令难施“小组”无权在手
计划色彩过浓的《办法》置身市场经济大潮确实显得不合时宜,但令“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举步维艰的并非这些章程,而是掌管这一计划的“小组”没有实权在手致使有令难施。
在学生奶计划中,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部际协调小组所扮演的角色非常尴尬。作为一项国家7部委联合推进的国家工程,本身就存在各系统协调的问题,但这个小组只是一个副部级的协调机构,没有任何实质权力,遇到问题根本难以协调各系统之间庞杂的利益关系。
推诿责任“地方”但求自保
具体到地方就更加难以协调,已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政府的具体牵头部门很多都不一致,北京是农业局、内蒙古是畜牧局、云南则是经贸委。这也折射出部分地方政府对于这一计划的不重视,而它正是造成“学生饮用奶计划”难以贯彻实施的最大障碍。
在王怀宝看来,所谓的“不重视”,说白了就是一些地方政府害怕承担责任。由于学生们是在学校里饮用学生奶,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学校和教育部门往往被推到风口浪尖,海城豆奶事件对学生奶计划的影响就在于此。
呼声
低价学生奶急需政府补贴
外力上,相关扶持政策的缺失,其实是造成学生奶先天不足的主因。
“学生饮用奶计划”有企业的参与,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利润问题,企业不可能做赔本买卖。按照国际上大部分国家通行的做法,对于学生奶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政府给予企业奶价补贴,一种是企业免费供奶,政府支付全部费用。
而我们国家目前的做法则是各城市对学生奶企业进行招标,价低者得,供应学校的牛奶一般低于市场价20%左右,250毫升装的学生奶售价一般在1.3元至1.5元左右。
“现在的牛奶价格战已经打得相当厉害,像蒙牛、伊利这样的企业毛利率只有不到5%,低于市场价20%供应学生奶,可想而知会是什么情况。”蒙牛总裁杨文俊也证实道:“学生奶这一块基本是在贴钱生产。”而曾经的学生奶大户“三元”现在也只是“图个面子,象征性地生产一些”。
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蒋建平教授就此呼吁,学生奶以广大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安全要保证、质量要求高、价格要低廉,风险也就大些,必须采取有力的扶持对策。但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些地方性政策以外,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补贴政策出台。
关键词
学生奶计划
国际上“学生奶”的通用叫法为School Milk。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学生奶计划”是通过政府给予财政和行政支持或者通过其他方法在学校中配送牛奶,从而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的营养计划。并将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命名为“世界学生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