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奶企洗牌在所难免 中国乳业将进入"无抗"时代

   2006-09-13 中国食品网中食网1990

 

    中国奶业协会与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日前表示,“百分百无抗奶”说法并无权威部门验证,纯属商业炒作。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会长宋昆冈更表示,在去年9月,农业部发布了《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行业标准,对生鲜乳的卫生指标明确了“抗生素不得检出”,大多数乳企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这项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不过,这一行为却被业内看作是奶业全面进入“无抗时代”的前奏和序曲。乳品企业的无抗之争由此掀开了帷幕,企业必须跨越这一门槛才有望在未来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无抗”是大势所趋

    虽然目前《生鲜牛乳收购标准》新国标尚未正式出台,但部分乳品企业对此已有了解,也纷纷开始加紧“无抗”练兵行动,对奶源建设投入更多资源支持。

    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由于很多细菌已经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过去治疗奶牛乳腺炎一般一次用青霉素约几十万个单位,而现在已增加到几百万个单位也不管用。有的药物甚至直接从奶牛乳头注入,如此大剂量的用药肯定会造成抗生素在奶中残留。为了预防牛群生病,一些养殖者还在饲料中掺入一定比例的抗生素,由此导致没有患病的奶牛也产下含有抗生素残留的生奶。由于抗生素耐得住高温的考验,现有正常的杀菌或灭菌工艺根本无法消灭它,由含有抗生素的原料奶加工而成的“有抗奶”就这样流入市场。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李兴民指出,长期饮用“有抗奶”就相当于经常低剂量服用抗生素,会引发严重不良后果。但遗憾的是,事关乳品安全的“无抗”指标却一度被排除在国家标准的强制检测项目之外。

    相关资料显示,国家有关部门2003年底对全国农产品安全问题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乳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值得高度重视,北方市场的检测结果更是堪忧。在近800份乳品采样中,抗生素残留超标居于不合格项目第一位,其次才是汞和铅超标。

    根据农业部2003年4月发布的《牛奶质量安全推进计划(2003年至2007年)》,我国还将陆续修订GB5408.1—1999《巴氏杀菌乳》和GB5408.2—1999《灭菌乳》两个国标,要增加掺假项目、抗生素项目,同时应具体详述包装、贮运,以免出厂后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二次污染。如果这两项新国标出台,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有抗奶”监管的有效性。

    据悉,农业部还将制定《生鲜牛乳质量管理规范》和《奶牛配合饲料质量标准》,对于从挤乳直至运送到加工厂的整个过程确定管理要求,包括挤奶器具及管道的消毒、奶牛乳房消毒、贮罐的清洗消毒、贮存温度及时间、质量指标、取样方法、奶罐车取样时间及运输时间限度等各个环节,降低生鲜牛奶中微生物含量及其繁殖速率;制定确定以氮为主的各种营养成分、饲料添加剂以及农(兽)药残留要求,从源头解决鲜奶及加工牛奶的农(兽)药残留问题。

    奶企洗牌在所难免

    宋昆冈认为,新国标进程的加快,不仅使我国乳品消费的“无抗时代”指日可待,乳业也将面临重新洗牌。

    据悉,2005年液态奶前10家企业的产量占到国内市场总额的53%。我国奶粉制造企业前10家,已经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48%,去年已经有两家企业超过了100亿元,现在超过1亿元的是21家企业,所以从技术装备水平,从经济实力上,已经具备了和国际竞争的能力。新国标出台后,“无抗”管理水平势必成为我国1500家乳品企业后台竞争的门槛。

    尽管市场需求量会增加,但是乳品企业要想做到“无抗”生产,必须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添置价格不菲的相关检测设备,长期购买试剂盒等检测耗材;并且要进行相关培训,提高牧场的管理水平,帮助奶农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同时还要以更高的价格收购奶站或奶农提供“无抗”检测合格的原料奶。这一切无疑都将大幅增加企业生产运营的综合成本。

    专家指出,新国标的出台,对我国1500家左右乳品企业的影响非常大,不适应新国标的将被淘汰,或者被大企业收购,“无抗”新国标又将成为一个新的行业洗牌的契机。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