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用激素催生,黄鳝用避孕药助长,生猪用瘦肉精,番茄用催红素,水果用膨大剂……这些屡见报端的新闻让人不得不担忧:自己每天吃进肚里的食物是否安全?
消费市场呼唤绿色食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1世纪,绿色食品将是本世纪主要的消费食品。据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教授、博导冯中朝介绍:目前国外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每年以15-30%的速度增长,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每年也在以20%的速度上升。
我省近几年绿色食品生产发展也很快,据省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主任李秋洪介绍:截至2005年11月底,全省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产品总数达1220个,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总量居全国第2位。每年可向社会提供600万吨的安全放心农产品,种类涵盖粮食、食用油、水果、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奶类产品、酒类和饮料类产品等。
然而,记者近日在武汉一些普通集贸市场上却发现绿色食品踪迹难觅。记者采访了几位正在购物的顾客,只有一位姓黄的女士知道什么是绿色食品,她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价格不是左右我购买东西的主要原因,我要的是安全。”而其他几位却都显得很茫然,一位太婆甚至说:“绿色食品就是绿色的呗!”
绿色食品为何“叫好不叫座”
省绿色食品办副主任杜巍认为,主要是我省没有建成产销对接的机制,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四川、重庆等省市对全省绿色食品开通免费“绿色通道”,而我省“绿色通道”开而不通。广州、深圳、上海的许多超市对绿色食品免收“门槛费”,而我省超市的“门槛”太高,一般超市都要收5-10万元的“门槛费”。他说:“孝感麻糖”每年在超市不同的门槛费就达20万元,冷鲜肉已打进武汉市50多家超市的“武汉中粮”到现在还在亏。此外,我省没有一家超市设立“绿色食品专柜”,超市里即使有绿色食品,也被淹没在千千万万的食品海洋中,没有体现出绿色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优势。
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品牌不响,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黑龙江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60%是绿色食品企业,产值过亿元的就有近30家,而我省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尚未形成能够凝聚消费者注意力的“品牌”和“名牌”。杜巍说:“不少企业营销意识不强,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拿回去后就放进了抽屉,不懂得利用其品牌主动进行宣传。”据了解,我省12月10日-14日首次承办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有关单位原计划为我省的绿色食品设立200个展位,可经多方动员组织,参展的不到150个。
如何让绿色食品叫好又叫座
武汉中粮肉食品有限公司市场部的姜华认为,“要让消费者接受绿色食品,还需要引导消费,做足宣传。”
加大科技攻关,提高科技含量,才能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据介绍,湖北神地农业科贸公司今年初与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合作,对绿色品牌蛋鸡饲料生产、养殖技术进行转化。率先生产出适合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人群食用的鸡蛋。其鲜蛋在沃尔玛、中百仓储等超市一枚蛋卖1元。”
绿色食品还要创建品牌和扩大规模。中百仓储超市总经理程军说:“没有品牌,产品卖不出好价钱,没有规模,一两天就没货,超市也不愿卖。”
让人欣慰的是,绿色食品“叫好不叫座”现状已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据悉:明年我省对绿色食品产业的资金投入将从今年的100万增加到500万。同时将加大多项政策扶持力度,协调支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优先免检“零费率”进入超市。并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农商对接,在汉探索定点一批绿色食品专卖店、超市专卖柜和绿色食品餐馆。在14日结束的全国绿博会上,我省绿色食品企业共获得2.33亿的签约和零售合同,也让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看到了巨大商机,让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加深了认识。可以预料,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将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来源:荆楚网(农村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