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写字楼送餐,用的是一次性餐盒;快餐店吃饭,用的是一次性筷子;客人来访,用的是一次性茶杯……一次性餐具给生活带来了方便。然而,它像一把双刃剑,给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埋下隐患。
“方便”之痛——
质量堪忧浪费严重
现场一:6月27日,北京东郊市场。在这个市场的西北面,有一排出售一次性餐具的摊店。
当记者问有无环保餐具时,一位摊主说:“有,但是要贵些。”这就是说,销售人员给顾客首先推荐的都是非环保餐具。这些饭盒质感较软,稍稍用力一撕就裂开,茶杯挺度明显不够。摊主所谓的环保餐具只不过是比普通的稍硬一些,盒盖写有“环保饭盒”的字样而已。
记者问什么是环保餐具、从哪里进的货,摊主都一笑拒答。
现场二:6月29日中午,记者在北京市团结湖路的一家快餐店就餐。记者发现,筷子包装袋及纸杯上均未印有企业的名称、地址、生产日期、执行标准、有效期等标识。
等饭菜上齐后,记者向服务员提出需要一双洗干净、消过毒的非一次性筷子用餐。看着桌上插在杯子里的一大摞一次性筷子,服务员一脸茫然地说:“对不起,没有。”
记者走访了几个废旧资源回收点,回收人员均表示不收用过的饭盒、筷子、茶杯等一次性餐具。
商家图利——
环境健康两耽误
其实,人们在司空见惯地享受一次性餐具便利的同时,自然环境被一次次地消耗,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亿双,需要砍伐2500万棵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我国每年使用的一次性餐盒超过120亿个,发泡塑料餐盒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发泡剂会破坏大气臭氧层。
一次性餐具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也许不难理解,往往被忽略的是,它还在一次次侵蚀我们的健康。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系主任李明俊教授不无忧虑地告诉记者,合格的一次性塑料饭盒中聚丙烯含量占70%以上,其余为填充剂,但一些厂家在产品中添加的碳酸钙、滑石粉、石蜡等填充料超过50%,这些物质遇热后与食物中的水、醋、油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钙,人一旦长期摄入超标的碳酸钙,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胆结石、肝系统病变,甚至致癌;街头“美白筷”一般都是通过硫磺的熏蒸漂白,造成二氧化硫超标,导致人患上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生产纸杯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入大量的荧光粉,这是一种能使人致癌的增白剂。
让我们再来看一份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去年9月出台的《一次性餐饮具、食品包装袋/膜产品情况汇报》。这份报告透露:2002年对一次性餐饮具进行的国家监督抽查,抽样合格率为52%;2004年北京市工商局联合北京环保餐具联合组织对北京市市场进行的抽查,抽样合格率为40%。
一次性餐饮具安全质量不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商家为了追逐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和损害消费者健康为代价。要知道,聚丙烯的销售价比填充物高六七倍,甚至更多。
反弹不止——
制度建设和消费意识要跟上
如此低的合格率让人不禁追问,为什么这些商家能屡屡得逞,劣质产品得以充斥一次性餐具市场呢?
专家指出,与一次性餐具普及的速度相比,我国的监管体制相对滞后。比如说质检部门管生产,工商部门管市场,卫生部门管健康,环保部门管环境,容易出现“和尚多了不敲钟”的现象,造成职责不明、混乱无序的现状。从源头上来说,国家一方面要制定相关标准体系,对食品塑料包装制品企业实行强制认证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一次性塑料餐具替代品的科研攻关,因为以玉米、淀粉等为原料的可降解餐具成本大,价格高,市场推广难。
青海省西宁市环保局副局长宋奇志呼吁,必须尽快完善一次性餐具的回收体系。
大部分消费者没有树立绿色消费意识,认为一次性餐具肯定是干净的。针对这种误解,有关部门应注意引导。据深圳市罗湖区桂园街道办事处党委办公室主任叶爱权介绍,桂园街道4月发起了“拒绝一次餐具,保护绿色环境”的倡议,编制印发5000多份宣传单,让公众了解一次性餐具的危害。与此同时,办事处机关饭堂带头停用一次性餐具,嘉宾西路、松园西街的39家餐馆停用一次性筷子,将消毒器具放在显眼位置,有些餐厅贴出“不用一次性碗筷少收一元”的告示,这样不仅没有影响客源,反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