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7年8月17日发表《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指出, 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一直把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摆在重要的位置。多年来,中国立足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明显提高。经过努力,中国食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显著好转。
白皮书全文近1万6千字,由食品生产和质量概况、食品监管体制和监管工作、进出口食品的监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保障体系、食品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5个部分组成。
食品伙伴网食品论坛是国内目前最大的食品社区,网友主要是食品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白皮书发表以后,网友们在食品广角栏目中针对该白皮书,就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方面进行了热烈而又深入的讨论。
(http://bbs.foodmate.net/viewthread.php?tid=135440)
以下是讨论中的部分观点的汇总。
1.白皮书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正遭遇了国外的一些监管机构以及媒体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政府发表《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具有其不同寻常的意义。
网友东海钓夫:这是一种危机公关的处理方式。
网友轻舟:我们能够发表白皮书,这说明我们的政府以及监管部门意识到了食品安全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事实也证明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正在逐年改善。
网友石竹:白皮书实际就是一个工具,相当于正式的新闻发言,为了应对国外某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和团体,当然需要说的规范一些,出于这个目的,出口产品单列也就可以理解。
2.关于食品安全分环节分部门监管的问题
白皮书中指出,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决定》,将食品安全监管分为四个环节,分别由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四个部门实施。
网友东海钓夫:政府的这一做法有利也有弊:食品安全问题分到不同的部门去,表面上看可以互相制约,实际上非常不利于管理,出现问题互相推诿,出现成绩就互相争功,实际上非常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实际上,从该决定发布至今的三年内,在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所出现的一些有事都不管,出事都扯皮,赚钱的事都抢着干的现象,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网友chn100:在部门分工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一定会有比现在更好的监管模式的。希望我们的行政制度改革部门确实考虑,以民为本,从实际出发,从长远发展出发,将目前的监管模式梳理清楚,造福社会、造福百姓、造福子孙后代。
3.关于小作坊问题
关于小作坊的销售范围,白皮书指出,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销售范围不得超出乡镇行政区域,不准进入商场、超市销售。
网友东海钓夫:这一规定对小作坊的限制,实际上是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中的人的区别对待,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网友iqkiss:对于小作坊,个人觉得规范其生产即可,大可没必要限制。中国10多亿人口,大部分人都很少进入超市买东西。限制小作坊进入超市并不能限制小作坊的生存,规范其生产。治洪在于疏而不在于堵。
网友jiangzhi3317:小作坊(包括路边摊,所谓的走鬼,城管管理的对象等),这是民生问题,是许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保留并适当引导小作坊的发展,对保障这部分人的生活,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许多大型的食品企业,也发生过质量安全问题。小作坊只要引导好做好质量卫生与安全生产即可,而不是要他们勒紧裤带来做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事实上也没有必要。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不可能同美国样样比齐。小作坊在政治上、社会上、产品质量上都不是罪魁祸首。如果质量安全管理不搞一刀切,更尊重国情的话的,认同存在即合理的话,实事求是,相信一定有合理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出来,也会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与执行。
网友东海钓夫:白皮书在不同地方提到的两个数字,2006年全国食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77.9%,2006年食品小作坊的平均抽样合格率提高到70.4%,这两个数字相差并不是很大,这也说明质量安全问题与企业规模无关。
网友现实男孩:企业的大小并不是判断质量安全问题的标准。而小作坊并不一定就存在质量问题,有一些经营状况很好的连锁餐饮企业,比如赫赫有名的蜂蜜大麻花,广东老婆饼等等,就是从小作坊一点一点做起来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导人们拥有健康的饮食消费观念,在于给小作坊从业者提供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一方面在经济政策上有所补助,另一方面在质量安全方面加强监督,同时也要引导其真正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意识到食品行业是个良心行业(当然,这有相当的难度,需要时间)。小作坊在疏不在堵,毕竟,它方便了许多人,也养活了许多人。只要政府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人们又有正确的态度,这应该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
4.出口产品和内销产品的质量差别问题
网友紫砂壶:一直以来,存在着这样的事实,即中国正规出口的产品大部分都达到国际标准,但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却不然。如果国内的产品也能按照与出口产品同样的标准进行检验和管理,国内食品安全便不会引起如此的恐慌。出口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made in China”,可以起到宣传中国的作用;但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同样也是“made in China”,但其品质却难以象出口产品那样得到保证。
网友harry.huang:中国的出口产品的品质一直在提高,其原因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国外的技术壁垒的推动。而内销食品缺少有效的监管体系,所以质量不容乐观,特别是在二三级市场,以及涉及人口数量最多的农村和小城镇市场,监管的力量太薄弱。从超市到市场到跑街串巷的小贩,从大城市到中等城市到乡镇农村,随着食品销售者规模的减少,以及城市化和经济水平的降低,食品质量一直在下降。在尚未解决温饱或是刚刚解决温饱的人群中,不合格食品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网友简单微笑:必须把经济实力提上去,只有大家的生活水准上去了,再谈质量和安全才不会成为空谈;消费者都喜欢安全无公害的食品,问题是一旦和价格和成本挂钩,在国内差不多就成了空谈,没有市场或者市场太小。
网友Njhncn:食品的质量是需要经济来支持的。因为其在消费费用中是占一定比例的,因此不能简单地只从管理上入手,应考虑是否需要兼顾国情。对于贫穷的地方来说“温饱”是主要的矛盾。所以应该在加强管理,尽量参考外国标准的同时,因各地的实际和国家的实际来调整和制定国内食品的要求和标准。
网友Jiangzhi3317:目前的食品质量格局是由市场的引导和职能部门的管理现状所决定的。市场方面,导致出口与内销产品的质量分化,价格竟争依然是主要因素。一方面,作为生产者和经营者,要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千方百计的通过降低品质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为了节省开支而不得不选择品质相对较低的产品。由此也就有了苏丹红,瘦肉精,超量的防腐剂,甲醛等事件。而国内的职能部门的制度与措施并不完善,制订科学合理,而又具体可行的规范,同时严格实施坚决执行,才能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
网友石竹:目前的行政监管确实不尽人意,就目前的大检查而言,可以说人心惶惶,但是却迟迟没有实质性的行动,也许随着国外媒体这方面消息的平息,这个行动也就雷声大雨点小地过去了,白白浪费了正规企业的钱财和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