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普洱茶“国标”引导产业回归理性

   2009-04-08 中国食品网中食网3190

    历史上,普洱茶只是一种普通的饮品,即使原料产地特色和制作工艺特点赋予了其区别于其他茶品的个性特征,在一些爱好者中亦曾有人为其追加了不少附庸风雅的文化成分,但普洱茶始终是用来喝的茶,普洱茶市场也一直平平静静、不温不火。然而,前些年,特别是2006年和2007年这两年,普洱茶仿佛是一夜成名的歌星,突然间红得发紫,成为各媒体关注的焦点,而国内普洱茶市场亦如乱石击水,波浪骤起。

    普洱茶销量突增,市场走火,其动力并非源于消费需求,因为市场上为喝茶而购茶的人(即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并不多,只占3成左右,其余7成购茶者不是为了喝茶,而是为了炒茶———他们看中的是普洱茶背后的增值空间。炒作依据是坊间已经炒热的“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说法。年份长久的普洱茶越来越少,购买的人却越来越多,这种供不应求的紧张关系在导致陈茶价格倍增的同时,也让新茶生产热活起来,毕竟,新茶也是会变老的。建立在炒作基础上的普洱茶市场,其“走火”便具有了双重意味:表面上看来市场火暴,但火到一定程度就会面临走火入魔的危险。

    事实是,仅仅维持了两年的普洱茶市场热潮,到2007年后半年就突然降温,之后金融危机袭来,市场更如敷冰,几乎结冻。据统计,2008年1至10月份,广东普洱茶出口大幅下降超过60%,而2008年全年云南产普洱茶平均出口价也下降了13%以上。现在大部分茶商的手里只有货没有钱,已经被深度套牢,眼下市场不景气,恐怕要好几年才能消化。

    普洱茶市场暴涨时期,生产企业对市场充满了非理性的期待,不仅云南省大部分茶叶原料被用于普洱茶加工,导致滇红和少部分绿茶产量减少,而且并不适合普洱茶加工工艺的福建、四川茶叶原料也被制成了所谓的“普洱茶”,甚至出现大量进口缅甸、越南的茶叶制作普洱茶的现象。于是,普洱茶市场开始混杂大量名不副实的产品,普洱茶的声誉受到严重的影响。就像任何产品市场在经历非理性增长之后会进入衰落期,同时呈现出市场经营秩序混乱的非健康发展状态一样,普洱茶市场现在也到了必须“拨乱反正”,重新洗牌的时候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12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了《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按照该“国标”的相关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市场上流通的普洱茶必须带有“原产地标志”,否则将不允许流通。这就意味着,在6个月的缓冲段里,非“国标”保护但此前曾使用“普洱茶”的名称从事茶叶加工经营的企业,都必须完成更名及适应“国标”其他相关要求的工作。

    除了规范普洱茶流通领域的市场秩序,该“国标”对受其保护的普洱茶产区生产加工市场环境也具有清理作用。相关专家表示,普洱茶市场前两年的畸形“繁荣”,使云南勐海、易武、澜沧江流域和西双版纳地区的野生茶林惨遭各路资本的蹂躏,而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新生、速生茶园遍地开花,滥用化学药剂和生长素的现象也随之出现,甚至成为一种潜规则,加之各种“专家”、“学者”推波助澜,各种市场卖点和不实宣传把普洱茶市场搞得乌烟瘴气。此次出台的“国标”,对普洱茶的树种资源、产地规划、茶园管理、原料要求、品质特征等,都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这对普洱茶产区茶叶的生产经营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促进市场走上科学、健康、良性发展的轨道。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