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从2005年开始制定,多次公开征求专家和企业的意见,但至今也未出台。由于缺乏国家标准,特别是没有对调和油配料比例的统一要求,调和油的配料和比例由企业决定。造成目前市场上调和油呈现"什么油便宜就兑什么,什么油贵就标什么"的混乱局面,给食品消费及食品安全埋下诸多隐患。
食品行业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然而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警钟频鸣,食用油作为食品的一大种类,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原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地沟油对身体的危害,但是调和油的以次充好、张冠李戴问题,也渐渐成为食用油安全的一大隐患。
现象之一:部分调和油用价格低廉的棕榈油勾兑而成--什么油便宜就兑什么
调和油研制的初衷是避免经常吃单一品种食用油的缺陷,通过科学实验推出的一个营养丰富的新品种。但由于缺乏国家标准,特别是没有对调和油配料比例的统一要求,调和油的配料和比例由企业自己来决定,比如花生调和油,其中的花生油到底有多少,只有企业自己知道。
据调查,一些花生调和油、茶籽调和油,其中纯花生油和纯茶籽油的比例不到5%,其余都是用的棕榈油等价格比较低的油种勾兑而成。国际棕榈油价格不断上升,调和油对其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也是原因之一。调和油调出的不是健康,是暴利。这样的食用油以较低的价格大量投入市场,价格优势凸显,不明缘由的消费者因价格便宜更愿意购买,直接导致其他企业不得不用同样的手段抢占市场,最终形成劣油驱逐良油的困境。
我国的棕榈油基本上从马来西亚进口,根据其熔点不同而分为不同等级。进口棕榈油略做加工后就可直接分装,一半以上都被用作食用调和油的基础油。低于24度的棕榈油即可用于油炸食品用油。棕榈油区别于其他植物油,其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50%,当温度降低时,它会与猪油一样凝结成白色固体。长期食用棕榈油会造成人体血清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量,导致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美国就曾长时间认为棕榈油有害于健康而限制其进口。
现象之二:各品种调和油张冠李戴--什么油贵就标什么
标准缺失导致食用油市场混乱的另一明显表现是调和油的张冠李戴。以茶籽调和油为例,纯茶籽油每吨3-4万元,约合每升30多元,一桶5升的茶籽调和油成本应该在150元以上,但目前市场上5升装最低的只要70元左右。据调查,现在市场上销售的便宜茶籽调和油实际上都是棕榈油或者大豆油,有些象征性地掺入1%-2%的茶籽油。橄榄调和油里面一般就掺入3%-5%的橄榄油。调和油种种乱象的背后,正是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至今没有规定各种成分需明确标示在外包装上,在调和油里面掺什么油,掺多少,完全由企业自己说了算。
更有甚者,通过香精等添加剂来勾兑高价位的调和油。2009年1月6日,北京市质监部门曾查处曝光3家食用油掺香精的不法企业,在生产的花生芝麻调和油中加入芝麻油香精、花生油香精、花生油专用色素等禁用添加剂。2010年5月,中国质量万里行曝光,在山东一家年产量千万斤的油脂厂,竟然用棉籽油和大豆油加入花生油香精随意勾兑,厂家再贴上花生调和油标签销往各地,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食用调和油挤占传统优势油市场份额
以前,国内老百姓均以食用当地种植压榨的食用油为主。例如长江流域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南部、江苏、上海和浙江等省市是我国油菜籽的主产区,也是食用菜籽油的主要消费区域;山东是我国花生的生产大省,早些年也主要以食用花生油为主。但近几年,受调和油营养搭配理念的引导和冲击,国内居民消费习惯渐趋统一,食用调和油比例不断扩大,棕榈油的消费量也在逐年增加。近些年我国一直是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最多的国家,进口数量的不断攀升,也日益加剧了我国食用油对外的依存度。2010年,我国食用油市场整个对外依存度为66%,与2001年的33%相比,10年之内翻了一番。
与此同时,我国传统优势油料品种种植面积不断下降。目前,我国油菜的播种面积已呈下降走势。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油菜播种面积为720万公顷,较2010年减少15万公顷,减幅为2%;预计2011年中国油菜籽产量为1280万吨,较2010年减少28.2万吨,降幅为2.2%。另外,山东是我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及出口基地,全省的花生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生产面积的1/4,总产量的1/3。从2004年开始,山东花生种植面积持续下滑,总产量徘徊不前。2009年较2003年花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下降320万亩和26万吨,降幅分别为22%和7%。此外,葵花籽油、棉籽油等我国其余主要油料品种的种植危机,近些年也屡见报端。
国家应尽快推出相关标准
国内消费市场中食用调和油的随意勾兑、名称繁杂以及标识混乱的问题早已引起相关部门注意,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也提上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的议程。2007年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上,形成《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送审稿》,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08年10月25日,但至今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仍未出台。
造成政策迟迟未出台的关键因素是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的制定仍面临一个难题。调和油一旦勾兑完成,要通过检测仪器来分辨出添加了什么油、成分是多少,难度非常大。调和油不像纯食用油,纯食用油掺了一点别的油都可以检测出来。但调和油却不是这样,由于各种油的脂肪酸结构组成差别并不大,对调和油只能检测出特定油种有还是没有,具体比例很难检测,正因如此,长期以来调和油的比例成了企业的秘密,而广大消费者并不知情。
但政府不能因为一个难题,就对调和油市场的混乱放任不管。在标准推出之前,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规定,要求食用油产品必须标明各种原料油的种类和配比,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要坚决予以退市。同时,公布种类和配比后,要定期检查监督,一旦查出与产品标示差距悬殊、以次充好的商品应对企业严厉制裁。另外,应尽快完善调和油的国家标准,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标准化的制定效率,推动食用油市场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 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