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瓦罕走廊上的那些穆斯林

   2015-07-23 中国食品网1252
核心提示:从雪山那端而来的陌生者从民族史的角度看,怛逻斯之战无疑是对中国自唐宋之后影响最大的一场战争。俄罗斯历史学家巴尔托里德这样
从雪山那端而来的陌生者
从民族史的角度看,怛逻斯之战无疑是对中国自唐宋之后影响最大的一场战争。俄罗斯历史学家巴尔托里德这样认为:“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这两种文化究竟哪一种应当在河中(即中亚河中地区,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居统治地位的问题,就是由这次战役决定的。”唐朝战败的军队在节节败退中,无形中给阿拉伯人扮演了向导角色,而瓦罕走廊就成了阿拉伯人进入中国的通道。
法国学者鲁保罗在他的《西域的历史与文明》中这样写道:“在整个西域,穆斯林大长老、商人、旅行家们于口袋中装着《古兰经》,成了其宗教传播者。许多中文和阿拉伯文资料都指出,他们自公元7世纪起,便在亚洲四周存在。”当笔者站在瓦罕走廊,想起鲁保罗的这句描述时,眼前仿佛闪过这样一幕:怛逻斯之战后,那些伊斯兰教传播者在这里停留时,从口袋里掏出《古兰经》,念诵的声音响彻整个瓦罕走廊,影响着分布在走廊甚至更远地区的人们。随着时光的流逝,这里的居民开始接受伊斯兰教。
这是一段来自波斯人的真实记载。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帖木儿王朝的沙鲁哈派遣一个使节团前往中国,拜会中国的大明永乐皇帝。使节团中有一个叫盖耶速丁的画家,其任务是写一部游记,白纸黑字地记载沿途所看到的一切。在这部珍贵的日记里,笔者查阅到了这样的记录:他们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三月中旬经过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到五月初才看到一片连一片的肥美牧场。也就是说,他们穿越瓦罕走廊、塔什干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由此可想他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从水不浪到红其拉甫,中国最高处穆斯林的故事
相对周围的峻峰雪山,红其拉甫所在的峡谷显然是帕米尔高原西侧两条路延伸的好地方。从那两条路上来的商人、传教者,只能选择从这里进入中国。
红其拉甫是中国海拔最高也是最西端的口岸、海关,它的前身是瓦罕走廊国内最西端的明铁盖。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清政府在明铁盖设置了喀什海关蒲犁支关。1949年新疆解放后,这里由于处于边境沿线而禁止出入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瓦罕走廊设置海关时,由于条件有限,在水不浪沟口成立了中国海拔最高的“流动帐篷海关”。当时的工作人员中就有几位当地的塔吉克族和维吾尔族人,他们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在最高处的穆斯林。
后来,条件成熟了,这个世界上最高的海关才移到了今红其拉甫口岸所在地。即便这样,红其拉甫口岸和海关,依然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口岸和海关,一批批塔吉克、维吾尔、柯尔克孜族的年轻穆斯林走进这里,书写着雪域高原上的青春故事。
在红其拉甫海关办公楼走廊过道的墙壁上,挂着几幅摄影作品,其中有一幅是一位叫吉力巴合提的塔吉克族男孩的照片。关于这幅照片,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吉力巴合提3岁时不小心掉进了热气腾腾的囊坑,烧伤了大腿。第二年,小吉力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不久精神失常。红其拉甫海关阿里木副关长带领同事外出办事时,在塔什库尔干乡小学门前看到了衣衫褴褛、靠双手行走乞食的小吉力。不久,阿里木副关长和他的同事们给小吉力送去了轮椅、书包和作业本,并发动全体海关人员捐助小吉力读完小学、初中,并为小吉力和他的奶奶盖了新房,谱写了一曲边疆穆斯林和谐互助的赞歌。
祖国在上,最高处穆斯林守卫边疆
中国的僧人法显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西行求佛,穿越瓦罕走廊后,在《佛国记》一书中描述这一段路程时写道:“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这段文字描写出这里险恶的条件。千年前,穿越瓦罕走廊的穆斯林先民们胆战心惊的心理,同样源于当时自然条件的严酷。近些年来,国境那边动荡的局势或恐怖势力活跃造成的紧张局势,与中国境内安定的局面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生活在一处处山麓间的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穆斯林家庭,因为这种安定而成为祥和地生活在中国最高处的穆斯林。穿行于瓦罕走廊中,被采访的穆斯林牧民无不表现出对和平局势的珍惜。
“达布达尔”——这是距离塔什库尔干县60余公里的一个路标,从这里西行5公里,过红其拉甫河便是瓦罕走廊的北出口。
站在走廊的国道边,东侧的克孜库尔干山清晰可见,走廊入口处有一副对联:“丝绸路瓦罕走廊千古辉煌,公主堡汉日天种百世流芳” 。这副对联说的是当地的一个传说:波斯王子迎娶汉地的一位公主。迎亲队伍行进至此时,因为战乱,路途被阻。为了保证公主的安全,使臣只好暂时在危峻的石峰上给公主建了一个宫殿。宫殿必须搭梯子才能进入,四周还有卫队严密把守。太阳神巡游时发现了这个宫殿,每天中午骑着骏马下到凡间来与寂寞的公主幽会。有一天,当使臣发现公主已经怀有身孕时,不敢再回波斯复命,而是在石峰上的宫殿周围筑城建立国家,这就是后来被大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为朅盘陀的国家。朅盘陀国的国民自称“汉日天种”,把自己称做太阳神与公主的后裔。
不知道当年的朅盘陀国国王站在这里时的观感如何。当笔者站在石头城时,俯视山下像绿毯子一样铺到山边的草原,白色的毡房如一朵朵蘑菇点缀其上,公主的传说仅仅是一朵飘渺于这里的云彩,而真正的史实才是自这片土地上长出的果实,真实而芬芳。石头的城堡、公主的城堡,默默俯视着瓦罕走廊里来往的人群,其中,就有那些携带着伊斯兰文明种子的穆斯林。
离开国道往西而行,是瓦罕走廊中离国境线最近的达布达尔边防派出所,这是70多年前中国政府拨款在中印、中巴、中阿边境修建的边防哨所之一。司机苏立坦告诉笔者,外界对新疆的局势有着很多误传,认为新疆穆斯林构成了祖国边陲不安稳的因素。其实,处在瓦罕走廊的塔吉克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对祖国的感情很深。曾经当过兵的苏立坦和很多牧民担任起了边防巡逻员。说着,苏立坦从身上掏出“边防巡逻证”,让笔者别在胸前拍照留念。
明铁盖,应当立碑纪念中国穆斯林先民  
从距离塔什库尔干南70公里处的明铁盖河边出发,西上8公里便可到达明铁盖达坂(达坂,意思是高高的山口和山岭)。这是整个瓦罕走廊中知名度最高的地方,也是整个走廊中最西边的一处要塞。明铁盖是突厥语,意为“一千只野羊出没的地方”。
2005年8月12日,由著名学者冯其庸担任总顾问的“玄奘之路”文化考察团来到明铁盖达坂。经过考察,冯其庸认为玄奘当年西行求佛是从这里进出的。考察团在山下立了一通高达14米的“玄奘取经东归古道”石碑。
明铁盖达坂与邻近的克里克达坂是从北通往巴基斯坦上罕萨谷地的两个主要的山口。这两个达坂是从印度次大陆进入塔里木盆地最短最快的捷径。可以想见,当年从印度次大陆而来前往中国的穆斯林们,一定会选择从这里进入中国境内。因此,应该在这里立一通穆斯林进入中国的纪念碑。当我们熟记了法显、玄奘甚至斯坦因、斯文·赫定、马可·波罗这些来往于此的中国高僧、西方探险家时,却忽略了这个走廊曾经走来了中国伊斯兰教信仰者的先民。立碑于此,是尊重中华民族多元化的一个标志。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清真
推荐图文
推荐清真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