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城里清真寺:闹市区中的“清幽之地”

   2015-07-23 中国食品网2627
核心提示:坐落在市区清真前街15号的城里清真寺,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经受历史的沉淀,古寺已被烙下岁月的斑驳,然而在若百年文化的熏
坐落在市区清真前街15号的城里清真寺,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经受历史的沉淀,古寺已被烙下岁月的斑驳,然而在若百年文化的熏陶下,斑驳的纹理中似乎也在渗透着关于这个建筑的记忆和故事。走在院中,沐浴着初夏的阳光,静静聆听礼拜的声音,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心也仿佛安静了下来。
七百年的清雅幽静
5月8日上午10时许,清真古寺被金色的光芒笼罩。院子中,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枝映照到地面上,呈现出一个个跃动着的光斑。由于前一天刚刚下过大雨的缘故,一些被雨打掉的树叶落在了还有些潮湿的地上。清真寺的教长白祥奇挥着一把大扫帚,从寺庙的里院扫到外院,又从外院扫到寺庙的大门前。
春夏交替的季节,燥热的天气已提前光临亳州市,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浮躁的气息。处在市区清真前街15号近700岁高龄的城里清真寺,却与它周边聒噪的环境完全相反,散发着幽静与沉稳的气质。在闹市区中,它仿佛是一块难得的“迦南美地”。
这座寺庙始建于元朝延佑四年(1317年),据白祥奇介绍,当时的主体建筑无象宝殿(礼拜大殿)共八十一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真寺善捐碑上还曾记载:大清真寺居亳七寺之首,原有义田167亩。足见当时的规模之大。
“清真古寺,始建于元朝延佑四年。”站在建筑的大门前,上方匾额的内容已经说明了这座建筑的古老程度。
岁月的磨砺摧残
走进清真古寺的院子中,南北两侧各有一跨院,显得特别对称。南跨院为清真女寺,北跨院为阿訇(穆斯林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住房。院内种着几棵苍翠的树木,让古寺显得更加的清幽安静。
白祥奇说,古寺现存建筑为清代末期修建,坐西朝东,青砖灰瓦,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现存正门三间、腰厅三间和无象宝殿,三座建筑在同一中轴线上,自然形成二进院落。
走进二进院落里,呈“凸”字形的礼拜堂为寺内主要建筑,宽敞的大堂内可容纳数百人。堂内的北山墙镶嵌着清代的碑刻多达七处。碑文记载着从乾隆七年至咸丰年间古寺的主要变化和修缮情况。“大门两侧有白石狮一对,斜视而望大门内”、“该寺完全是古代典型的建筑,具有民族之风格”……石碑上的这些语句,记录了古寺的风貌和后人对古寺的评价。
 
“寺庙在上世纪70年代因战乱,致‘九九八十一’间的大殿坍塌,碑记受损,经卷遗失。如今保存下来的约有20余间。”白祥奇惋惜地告诉记者。
老年人的童年记忆
临近中午一点左右,吃过午饭的人们开始陆续来到寺院中,等待着做礼拜。“我打小就在清真前街长大,小的时候,就经常随家里人一起来到寺庙里做礼拜。”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向记者介绍,“这个寺年纪老得很了,以前院子里有很多拴马环,来这里朝拜的人把骑的马拴在那里,就相当于现在的停车场。”
大堂外的屋檐下挂满了匾额,清真寺的杨阿訇向记者解释了其中一块的含义。“这块写有‘摘耀叠铃’的匾额,意思是说凡是到这里来的人,都要把自己的荣耀隐藏起来,把佩戴的东西收起来。”
记者还看到,目前,寺内还保存有部分早期的石柱、匾额、碑刻等。寺内的主要建筑虽然经过数次修缮,但仍保留原建筑风貌,并且寺内现在还设有“晰扬掌”拳术研究中心。据了解,在2009年,城里清真寺被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清真
推荐图文
推荐清真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