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0年起,意大利和日本移民相继在巴西发展蚕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生丝出口顺利,蚕业发展迅速。1946年蚕茧产量增至6,000t,生丝产量达600多吨。战后,丝质暴跌,巴西蚕农毁桑,丝厂倒闭,到1953年产茧量回升到2,501t。
巴西蚕区主要在圣保罗州、巴拉那州。马托格罗索州、米纳斯吉拉斯州、戈亚斯洲,直辖联邦区等地也有蚕业生产。蚕区一般分布在南纬15-25°地带,以靠近南回归线地区为主。巴西蚕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全年温暖。巴西养蚕年度从9月份开始第一次饲养,到次年6月结束,共养蚕7-8次。巴西原有桑品种为“卡拉普列查”及其选拔出来的变种“三浦”。插条繁殖是巴西桑的特点,插条后一个月发芽,三个月可长高1m左右,经8-10个月可首次采叶。植桑行株距为2.8-3.0×0.8-1.0m,适于田间机械操作。蚕种由制丝公司供应“转青卵”。蚕农进行小蚕共育,大蚕实行条桑育,一日给桑3-4次。巴西现有丝厂两家,有自动缫丝机12套,其他缫丝机200台。